陳振星屬年輕一代的鹽田梓村後人,父親在鹽田梓出生和成長,後來舉家移居至英國北部,因而Chris在英國出生和成長。可能你會問,Chris在英國長大,與鹽田梓的關係可能僅僅是他的故鄉而已,究竟他如何建立與這個小島的連繫呢?
自1960年代起,有不少鹽田梓村民陸續移民至英國。然而,即使移居至英國,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社群,Chris對於鹽田梓的認識主要建基於父親和其他叔伯父老的故事。雖然Chris在幾歲大的時候曾到訪鹽田梓,但亦只有模糊的記憶。直到近十年村長陳忠賢和其他村民興辦鹽光保育中心,他才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一處地方。問到對鹽田梓的印象,他坦言只有對鹽田梓外貌上改變的印象,如鹽田和聖若瑟小堂復修前後的外貌,以及自己家的祖屋在復修後,成為鹽光保育中心的辦事處和村民的一個聚腳點。Chris現時每兩至三個月便會回到鹽田梓,希望能夠更加認識自己的故鄉之餘,還可以為自己的故鄉出力,和其他村民多見面交流。
Chris沒有在鹽田梓生活的經驗,對鹽田梓難以談得上有何深刻的經歷,但陳忠賢村長的堅毅精神卻讓他感到十分敬佩。「一個人去做真的不容易!」Chris感嘆,村長親力親為,自己一手一腳去修好村內大大小小的道路和村屋,只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重新回到這一個盛載著不同集體回憶的小島,團聚村民。這一份堅持,讓Chris深受感動。
對於自己的一代,Chris坦言比他們的前輩更難凝聚。鹽田梓村民陸續遷出後,有的移居至英國,有的搬出市區居住,大家分散至世界各地。先不論一起參與村落的發展,連見個面都因為地理上的限制而變得困難,現時只有在大時大節才有機會見到自己同輩的人。由此可見,要團聚村民尤其是新一代村民,實際上須面對不同問題和限制,凡此種種都有待逐步解決。
Chris表示,要如村長般事事親力親為的確不容易,當中需要投放的心力和時間,未必人人都能負擔。新一代的鹽田梓後人在城市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崗位,要放棄的話,機會成本實在太大。Chris說,為了令自己也能為故鄉出一分力,現時都會主動參與鹽田梓村的會議,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意見,盡力捍衛村民的理念和權益。
未來的願景,對於Chris而言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因為鹽田梓的復修工作涉及多個持份者,要如何在旅遊、生態和社區連繫之間取得平衡,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而復修和維持聖若瑟小堂、鹽田和文物室運作需要資金支持,才能長遠持續地發揮它們在公眾教育上的意義。倘若發展旅遊業作為資金的來源,又擔心會對鹽田梓造成壞影響。面對理想與實踐之間的拉扯,Chris坦言仍須待鹽田梓摸索到自己的定位、站穩陣腳後,才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