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這個位於西貢內海的小島,三百年前開始有曬鹽和務農為生的客家村民居住。山水對昔日的農耕社會尤為重要,客家人更是禮敬天地。他們不曾破壞島上原生山林,一直以保留原貌為發展宗旨。隨著時代發展,島上居民逐漸搬走,但另一批真正的原住民-野生動植物仍然聚居於此。
鹽田梓雖小卻五臟俱全。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如紅樹林、小竹林、鹽田集於一身。雖然香港大部分的紅樹林已經隨城市發展逐漸消失,鹽田梓的四種紅樹依舊屹立不倒。紅樹需要在溫暖而且浪潮較小的地域中生長,而位於西貢內海的鹽田梓,正正提供了合適的地理環境。
鹽田梓其中一種出現的紅樹秋茄樹(水筆仔)是紅樹林中常見的植物。果實長得像一枝枝毛筆的水筆仔聚生於靠近陸地的河口處,能抓緊泥土、阻擋沙石,為鹽田梓內陸抵抗風浪,起了護村作用。
穿梭在水筆仔之間的常客是招潮蟹。牠們會調節體溫改變身體的顏色,白天深色、晚上淺色。牠們那兩隻與眾不同、一大一小的螯不是為了獵食,而是用來求偶──牠們會用這隻如自己身軀般大的螯淘汰其他求偶對手,從而吸引異性。
除紅樹林外,鹽田梓其他區域也是珍貴生物的棲息地。小島除了孕育眾多品種的蝴蝶外,亦於不同季節為留鳥和候鳥提供了合適的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
此外,藥用植物如龍眼、雞矢藤、積雪草都藏身於小島四處。當中雞矢藤被村民拿作茶粿的餡料,混入花生、麵粉,成品就是黑色的茶粿。「雞屎藤」揉碎後味道像雞屎一樣發出臭味,因而得名。每逢過節,如新年、過冬,村民總愛大量製造茶粿。
村民無疑很清楚鹽田梓生態多樣化的優勢。由吃飯、養生、治病,到娛樂、製衣,他們的衣食住行都與這裡一草一木息息相關。島上生態的可愛之處在於每棵植物、每隻動物都有他們的故事。原住民熟悉植物的特性,善於利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吃果實之餘連根、葉也不浪費。他們積極保育生態環境,同時亦享受大自然的供給。他們與大自然共生,亦成為生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