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傑仔第一次見面時,眼看他只有三十出頭,很難想像他曾經為鹽田梓和客家文化出過無比的心力。傑仔初次到鹽田梓時,只有二十四歲,他毅然辭去工作,來到鹽田梓開展他的復修生涯。為了能夠全心全意做好復修的工作,傑仔笑言「足足有兩年沒有回家」,希望能夠為這個小島帶來好成績。
回顧當年,傑仔和村長除了忙於復修村內的建設之外,亦醉心於製作茶粿。當時只有二十出頭的傑仔,到處向老一輩村民學習製作茶粿的手藝,又虛心請教如何才能做出充滿客家風味的茶粿。由最初的雞屎藤茶粿,到後來的四色茶粿,過程中不斷地試驗和創新,最後他的成功全憑一股努力不懈的精神,而這正正反映出他對鹽田梓的深厚感情。
提及在鹽田梓生活最難以忘懷的回憶,傑仔說必定是每晚和村長準備茶粿材料的時光。當初他倆到村民羅姑娘家附近摘蕉葉和雞屎藤,因為須將雞屎藤葉逐塊逐塊摘出來備用。「我很記得那時電視在播放《鋼之鍊金術師》。」傑仔笑道,兩個人、一部動畫和數之不盡的雞屎藤葉,日復日,年復年,成就了無數個奮鬥時刻。
在這數年間,傑仔坦言成長了不少,不只學到製作茶粿的技術,更重要是讓他成為了一個更成熟的人。赤身走進鹽田梓,與村長完成了一個個在別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過程中遇到不同的人和事,這都需要傑仔自己親力親為去經營,每一段歷程都是他成長的養分,累積經驗下成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人。除此之外,他在鹽田梓得到最珍貴的,莫過於是一段段的友誼,不論是新認識的朋友,或是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這些都是傑仔最珍而重之的。
傑仔現時每年新年都會和義工製作客家傳統圓籠茶粿,說到有關圓籠茶粿的材料和做法,便會發現當中充滿著客家的特色——簡單不複雜,靈活多變。因為客家人以往的生活資源比較匱乏,因此食材都是就地取材。雖然每家做圓籠茶粿的材料可能會有所分別,但只是大同小異,做出來的茶粿都充滿客家風味。當中亦反映著客家人的智慧,以及生活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做一個如此大的茶粿絕非易事,將三斗米多的糯米粉搓成粉團,置於用蕉葉鋪好的竹籠內,再經柴火蒸製後,需要七天時間放涼。香港的天氣潮濕,在放涼的過程中,茶粿容易發霉。傑仔經過多次試驗,最後才研究出避免茶粿發霉的技術,令到圓籠茶粿這種客家傳統的節日食品得以傳承。
現在傑仔製作圓籠茶粿時,都會有義工來協助。傑仔坦言自己當初的想法並非想大力推廣這種客家傳統飲食文化,雖然有人認識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其保留,令文化得以傳承。傑仔對於鹽田梓、客家文化的珍視,所承載的更是對這處地方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
經過數年在鹽田梓的奮鬥,現時小島已為更多人認識,算是有起色之際,傑仔決定放下在鹽田梓的責任,回到市區工作。這一個決定所包含的是種種現實的因素。三十而立,傑仔開始要考慮家人的生計和組織自己的家庭;當初放下了家庭和事業,踏進鹽田梓,現在是時候重拾老本行──經營裝修公司,希望能為家庭和事業重新拚搏。
對於鹽田梓的願景,傑仔最希望有更多村民回來,有朝一日可重現以往村內團結、和諧的美好時光,在前進的時刻大家一起為這個村落盡多一點力。對於將來鹽田梓的走向,最重要以村民的意願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始終鹽田梓是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