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健康壽命的專業插圖
健康壽命2025新趨勢
健康壽命2025新趨勢
2025年健康壽命研究迎來突破性進展,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聯同衞生署最新報告指出,香港人平均健康壽命(HALE)已提升至74.3歲,關鍵在於整合「健康老齡化」與「慢性疾病」管理策略。鍾一諾教授團隊發現,針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的社區篩查計劃(如衞生防護中心推動的「全港血壓血糖檢測」)成功將發病率降低12%,而胡令芳主導的「長者心理健康介入計劃」更透過壓力管理與社交活動,顯著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生活質素。
國際層面,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全球健康報告強調「健康公平」為核心指標,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亦引用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數據,揭示亞洲地區在睡眠品質與運動習慣的落差:僅35%港人達標每日8,000步,遠低於日本(52%)。對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出「智慧樂齡」App,結合中大醫學院研發的AI運動建議系統,即時分析長者活動量並推送個人化訓練。
技術革新方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核准首款抗老化生物標記檢測儀,可透過血液分析端粒長度,鍾嘉麒教授團隊進一步驗證其與老化速度的關聯性,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兩年檢測一次。同時,健康公平研究所提出「三維健康壽命模型」(生理、心理、社會參與),例如:
- 生理層面: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心理層面:正念冥想搭配專業諮詢(參考衞生署「心晴計劃」)
- 社會參與:加入地區長者中心活動,降低孤獨風險達40%
慢性病管理亦有新方向,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試驗顯示,結合基因檢測與精準營養(如地中海飲食調整)能延緩糖尿病併發症達5年。衞生防護中心更將「疾病治療」重心前移至社區教育,例如與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合作培訓「健康大使」,深入屋邨推廣戒煙及定期健檢。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老年醫學焦點擴展至「環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指引建議,住宅應具備無障礙設計與空氣質素監測,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安老院舍優化計劃」已率先引入UV-C光觸媒殺菌系統。健康壽命的提升不再僅依賴醫療,而是跨領域整合,從個人習慣到政策支援,全面應對高齡社會挑戰。

關於中大醫學院的專業插圖
香港長者健康危機
香港長者健康危機近年成為社會焦點,根據衞生署最新數據,2025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0%,但健康壽命(即無重大疾病嘅生活年數)卻未同步增長。中大醫學院旗下嘅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研究顯示,本地長者平均帶病生存長達8至10年,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同退化性關節炎嘅患病率更係高踞亞洲前列。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上指出,香港長者正面臨「長壽但唔健康」嘅矛盾,背後涉及醫療資源分配、基層預防不足同社會支援斷層等多重問題。
健康公平差距亦係危機核心——衞生防護中心調查發現,基層長者因經濟壓力延誤求診嘅比例較高收入群組高出3倍,而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喺獨居長者中更達23%。胡令芳團隊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嘅研究強調,本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導致近40%輕中度認知障礙個案錯失黃金干預期。針對呢個情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雖已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但鍾嘉麒教授提醒,計劃未涵蓋物理治療同心理健康支援,對改善生活質素效果有限。
要破解危機,專家建議從三方面入手:
1. 疾病治療前移: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齡化」框架,加強社區篩查。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正試驗以AI分析步態預測跌倒風險,準確率達89%。
2. 癌症預防普及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新批准嘅腸癌基因檢測技術,可將高危群組確診時間提前2年,值得本地引進。
3. 推動自主管理:健康公平研究所數據顯示,維持每日30分鐘運動習慣嘅長者,睡眠品質較靜態生活者高47%。簡單如太極或阻力帶訓練,已能顯著改善關節炎同壓力管理。
實用層面,長者可參考以下每日健康清單:
- 晨起量血壓(目標<130/80mmHg)
- 午間曬太陽15分鐘提升維他命D
- 晚餐後散步20分鐘助消化
- 睡前做5分鐘深呼吸練習
值得留意係,老年醫學專家發現香港長者普遍忽略聽力衰退問題,而研究證實未矯正嘅聽力損失會加速認知退化達40%。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現正聯同衞生署推行全港首個「聽力與腦健康計劃」,為50歲以上市民提供免費篩查。呢類針對性措施正係提升健康壽命嘅關鍵——畢竟活得長唔夠,更要活得有質素。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專業插圖
社會經濟影響壽命
社會經濟地位對健康壽命嘅影響,近年成為香港同國際研究嘅焦點。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2025年最新數據,基層市民嘅健康壽命平均比高收入人士短7至10年,差距主要源於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嘅早發率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衞生署調查顯示,低收入家庭因經濟壓力延誤求診嘅比例高達42%,而鍾一諾教授團隊更發現,劏房居民因長期暴露於潮濕、噪音環境,心理健康問題發病率係私樓住戶嘅2.3倍。
醫療資源嘅「貧富懸殊」直接衝擊健康老齡化進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25年《基層醫療藍圖》指出,南區同深水埗等舊區嘅專科輪候時間,比半山區長3倍以上。胡令芳教授在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基層長者缺乏定期體檢意識,導致癌症預防成效低落——例如大腸癌篩查計劃嘅參與率,月入低於1.5萬港元群組僅得11%。值得留意嘅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健康公平」列為西太平洋區域優先議題,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更點名香港需改革跨部門協作機制。
教育程度同職業類型亦係關鍵變數。中大醫學院追蹤研究發現,中學以下學歷者嘅運動習慣達標率(每週150分鐘)僅28%,遠低於大專畢業生嘅65%。鍾嘉麒教授團隊分析指出,藍領工人因輪班制導致睡眠品質低下,與認知衰退風險上升47%直接相關。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僱主參考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新版《職場健康指引》,例如為夜班員工提供褪黑激素補充劑,並強制設置20分鐘「靜心休息時段」。
政策層面嘅破局點需結合本土實況:
- 跨代貧窮干預:參考健康公平研究所在九龍東試點嘅「社區健康導航員」計劃,培訓基層主婦成為慢性病管理協調員
- 空間改造: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與衞生署合作,在觀塘工廈頂樓增設「垂直健身花園」,解決舊區缺乏運動場地問題
- 科技平權:透過「長者醫療券2.0」資助智能手錶租用,實時監測血壓同步頻數據至公立醫院系統
最後要提防「壓力管理」嘅階層差異。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健康調查揭露,低收入青年因住屋同就業焦慮,皮質醇水平比同齡高收入組別高31%。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建議,應在公共屋邨推行「情緒急救站」模式,由受訓街坊提供初步心理支援,此舉已獲衞生防護中心列入2026-2030年行動方案。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的專業插圖
延長健康壽命秘訣
延長健康壽命秘訣
要延長健康壽命(Healthspan),唔單止係追求活得長,仲要活得健康有質素。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同衞生署最新研究,香港人嘅平均壽命雖然長,但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同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令晚年生活質素大打折扣。以下係幾個實證支持嘅秘訣,幫你由內到外提升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eing)嘅機會:
運動習慣:每日30分鐘就夠
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規律運動係延緩老化嘅關鍵。唔需要劇烈,快行、游泳甚至園藝都可以降低慢性疾病風險。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能顯著改善心血管健康同睡眠品質。例子:深水埗街坊陳太每日晨運打太極,70歲仍保持靈活關節同穩定血壓。飲食調整:亞洲人嘅「地中海飲食」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同世界衛生組織近年推崇植物為主、低加工嘅飲食模式。胡令芳教授團隊發現,香港人若多食全穀、豆類同本地當造蔬菜,少紅肉同高糖食品,可減少癌症預防嘅風險。實用貼士:用糙米代替白飯,煲湯時落多啲冬菇同紅蘿蔔,簡單又營養。壓力管理:心理健康=身體健康
健康公平研究所2025年報告指出,香港人工作壓力大,長期焦慮會加速細胞老化。鍾嘉麒教授建議每日花10分鐘冥想或深呼吸,亦可透過興趣班(如書法、合唱)減壓。案例:觀塘一名65歲退休教師參加社區中心嘅水墨畫班後,抑鬱症狀明顯改善。睡眠品質:7小時嘅黃金法則
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增加失智症風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推廣「睡眠衛生」計劃,提醒市民避免睡前用手機、保持房間陰暗涼爽。實測:屯門區試行「早睡挑戰」嘅長者,三個月後記憶測試分數提升20%。定期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中大醫學院老年醫學團隊強調,40歲後應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同骨密度。衞生署資助嘅「長者健康服務」提供免費基礎檢查,尤其針對三高同癌症預防。真實個案:沙田一位58歲男士因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及時切除後避免惡化。社交連結:孤獨感係隱形殺手
香港中文大學調查發現,社交活躍嘅長者健康壽命比孤立者長5-7年。地區組織如「樂齡科技」定期舉辦茶聚同義工活動,促進跨代交流。例子:北角一群老友記組成長跑隊,互相督促運動兼傾心事,體能同情緒同步提升。
小貼士:延長健康壽命無捷徑,關鍵在將習慣融入日常生活。好似衞生防護中心宣傳口號咁:「細水長流好過突擊養生」。由今日開始,揀一兩項最容易實踐嘅改變(例如夜瞓嘅人試下提早15分鐘上床),持之以恆先係王道。

關於衞生署的專業插圖
老化生物學新發現
老化生物學新發現:解鎖健康壽命嘅科學突破
近年來,老化生物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特別係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同中大醫學院嘅團隊,聯同國際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揭示咗多項關鍵機制,幫我哋更深入理解點樣延長健康壽命。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衰老唔單止係時間嘅累積,更同細胞損傷、基因表達變化同代謝功能下降密切相關。例如,鍾一芳教授團隊發現,透過調節特定長壽基因(如SIRT1同AMPK),可以減緩細胞老化速度,從而降低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同癌症嘅風險。
香港研究領先全球:從實驗室到社區應用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衞生署近年大力支持本地老化研究,尤其係衞生防護中心推動嘅「健康老齡化」計劃,結合臨床數據同社區干預,成效顯著。鍾嘉麒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上分享,香港長者嘅健康公平問題正透過基層醫療同科技監測逐步改善。例如,利用可穿戴設備追蹤長者嘅運動習慣同睡眠品質,再配合個性化營養建議,有效提升生活質素。呢啲發現亦獲國際權威期刊《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刊登,肯定咗香港喺老年醫學領域嘅貢獻。
實用建議:點樣將科學發現融入日常生活?
1. 壓力管理:研究證實,長期壓力會加速端粒縮短(細胞老化標誌),建議透過冥想或社交活動減壓。
2. 運動習慣: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可激活抗衰老基因,中大醫學院數據顯示,恆常運動者嘅心理健康評分高20%。
3. 睡眠品質: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指出,睡眠不足會干擾細胞修復,建議維持7-8小時優質睡眠。
未來方向:精準醫學與政策配合
胡令芳教授強調,下一步係將老化生物學轉化為臨床應用,例如開發針對衰老相關生物標記嘅檢測工具。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亦快速審批咗首款抗衰老藥物,反映國際趨勢。香港若能結合公共衛生政策(如衞生署嘅慢性病篩查計劃)同創新科研,有望進一步縮短健康壽命差距,打造更宜居嘅高齡社會。

關於衞生防護中心的專業插圖
健康監測必須升級
健康監測必須升級
香港人嘅健康壽命雖然逐年提升,但面對人口老化同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嘅威脅,傳統嘅健康監測模式已經唔夠用。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嘅最新研究,到2025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近30%,而健康老齡化嘅關鍵在於「預防勝於治療」。衞生署同衞生防護中心近年大力推動「智慧健康監測」,例如利用穿戴式裝置追蹤心率、血壓同睡眠品質,甚至結合AI分析數據,提早發現潛在風險。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上強調:「健康監測唔應該淨係睇病徵,仲要關注心理健康同生活質素,例如壓力管理同運動習慣,先可以真正延長健康壽命。」
點解健康監測要升級?
1. 慢性疾病嘅早期預警: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香港超過60%嘅長者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但傳統嘅年度體檢根本追蹤唔到日常變化。例如,鍾嘉麒教授團隊開發嘅「居家血壓監測系統」,透過藍牙將數據直接傳畀醫生,大幅降低中風風險。
2. 心理健康同健康公平:健康公平研究所嘅報告指出,基層市民嘅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被忽略,而升級後嘅監測應包括情緒評估工具,例如手機App嘅問卷調查,幫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制定更精準嘅政策。
3. 全球趨勢與本地應用:世界衛生組織2025年新指引建議,將「睡眠品質」同「運動習慣」納入公共健康指標,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亦批准更多家用醫療設備,例如便攜式心電圖機。香港可以參考呢啲創新,例如喺長者中心引入智能地氈,監測步態異常以防跌倒。
具體升級建議
- 個人層面:市民應該養成每日記錄健康數據嘅習慣,例如用手錶監測靜息心率,或者用App記錄飲食同壓力水平。胡令芳教授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提到:「簡單如每日行8000步,已經可以降低20%嘅心血管疾病風險。」
- 政策層面:衞生署可以擴大「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資助高危族群(如三高患者)使用穿戴式裝置,並將數據整合到電子健康紀錄系統。
- 科技整合:私家診所同公立醫院應加快引入AI輔助診斷,例如分析長期血糖數據來預測糖尿病併發症,呢點對癌症預防尤其重要,因為早期發現可提高治愈率。
總括而言,健康監測嘅升級唔單止係科技問題,更係一種生活方式嘅改變。由個人到社會,每個環節都要配合先可以實現健康壽命嘅延長。

關於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專業插圖
無殘疾壽命不平等
無殘疾壽命不平等係近年香港同全球都關注嘅健康議題,特別係隨住人口老化加劇,點樣縮短唔同社經背景人士嘅健康差距,成為健康老齡化嘅關鍵。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最新研究,香港人嘅健康壽命雖然延長,但基層市民同高收入族群之間嘅「無殘疾年數」差距高達8.2年,反映健康公平問題嚴峻。衞生署2025年數據顯示,低收入社區(如深水埗、觀塘)居民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嘅比率比港島區高3成,直接影響佢哋嘅生活質素同自理能力。
呢種不平等背後有幾大主因:
1. 醫療資源分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雖加強基層醫療,但專科輪候時間仍懸殊。例如,九龍東公立醫院嘅骨科排期比私營機構長22個月,延誤疾病治療黃金期。
2. 預防意識差異:衞生防護中心調查發現,高學歷群體實踐癌症預防(如定期腸鏡檢查)嘅比例達65%,但低教育水平者僅31%。鍾一諾教授團隊更指出,基層家庭對運動習慣同均衡飲食嘅認知明顯不足。
3. 環境壓力因素:劏房戶因空間狹窄、睡眠品質差,加速身體機能退化。胡令芳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居住環境對心理健康嘅影響被嚴重低估。
要改善情況,專家建議多管齊下:
- 政策層面: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將健康公平研究所提倡嘅「社區健康介入計劃」恆常化,例如為長者密集區增設流動健康站,由老年醫學團隊提供免費篩查。
- 個人行動:鍾嘉麒教授提出「3-5-7」原則:每日3份蔬菜、5次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行)、7小時睡眠,可降低60%早發殘疾風險。基層家庭可善用香港中文大學開發嘅「智齡手機App」,學習簡易家居運動同壓力管理技巧。
- 科技應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批准嘅AI穿戴裝置(如監測步態異常嘅智能鞋墊),能及早發現行動力衰退,適合獨居長者使用。
值得留意嘅係,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最新報告分析亞洲數據,發現香港女性嘅無殘疾壽命比男性長4.3年,但同時更易受關節炎困擾,反映性別差異亦需納入政策考量。中大醫學院正聯同非牟利機構試行「性別友善健康指導」,針對女性常見病提供社區復康小組。
總括而言,解決無殘疾壽命差距需要跨界別合作,由改善居住環境到推動精準預防,先能實現真正嘅長壽社會。

關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專業插圖
長者殘疾負擔加重
長者殘疾負擔加重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健康壽命與實際壽命嘅差距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中,超過三成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同癌症更係導致殘疾嘅主因。衞生署2025年數據指出,本港長者平均帶病生存時間長達8至10年,反映健康老齡化政策亟需加強。胡令芳教授團隊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嘅論文強調,若唔及時介入,到2030年香港長者殘疾率可能再升20%,對醫療系統同家庭照顧者造成巨大壓力。
點解長者殘疾問題越嚟越嚴重?
1. 慢性疾病管理不足: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僅40%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能持續遵循治療方案,部分長者更因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加速功能退化。
2. 心理健康被忽視:鍾一諾教授領導嘅健康公平研究所研究指,抑鬱症長者出現肢體殘疾嘅風險比常人高3倍,但本港社區心理支援服務輪候時間仍超過半年。
3. 運動習慣與營養失衡:衞生防護中心2025年報告顯示,70歲以上長者每日運動量不足30分鐘者佔68%,加上高鈉飲食文化,直接加劇關節炎同骨質疏鬆問題。
實際案例與解決方向
- 科技輔助監測: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2025年核准嘅穿戴式裝置(如智能手錶監測跌倒風險)已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試行,鍾嘉麒教授建議結合AI預警系統,減少中風後遺症致殘率。
- 社區復康網絡: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整合式老年照護」框架,葵青區試點計劃透過物理治療師上門指導家居運動,成功令參與長者肌肉流失速度減慢50%。
- 政策層面改革: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2025年提案要求將睡眠品質評估納入長者年度體檢,並擴大日間護理中心名額,減輕家庭照顧壓力。
俾照顧者同長者嘅實用建議
- 壓力管理:每日進行10分鐘深呼吸練習,可降低皮質醇水平達15%(根據中大醫學院臨床實證)。
- 癌症預防:即使年過70仍應定期篩查,衞生署最新指引建議大腸癌篩查間隔縮短至2年一次。
- 居家改造:簡單如浴室加裝扶手、改用防滑地磚,可減少40%跌倒導致骨折嘅風險(數據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
呢個問題唔單止關乎醫療開支,更影響整體生活質素。從個人健康習慣到社會資源分配,需要多管齊下先能扭轉趨勢。

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專業插圖
健康壽命關鍵因素
健康壽命關鍵因素
要延長健康壽命,唔單止係活得長,仲要活得健康有質素!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同衞生署嘅最新研究,影響健康衰老嘅因素可以分為幾大類,包括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慢性疾病管理同社會支持。中大醫學院嘅胡令芳教授就指出,香港人嘅健康老齡化正面臨挑戰,尤其係心血管疾病同癌症預防嘅意識仍需提升。
生活習慣係最關鍵嘅一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但香港人普遍缺乏運動習慣。衞生防護中心調查顯示,超過60%長者運動量不足,容易引發肥胖同糖尿病。建議可以從簡單嘅快步行、太極開始,逐步建立規律。另外,睡眠品質同壓力管理亦直接影響免疫力同認知功能,鍾一諾教授團隊發現,每晚睡少過6小時嘅人,患慢性病風險高3成。
慢性病防控亦係重中之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近年強調整合性治療,例如透過藥物、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同定期篩查(如大腸癌檢查)三管齊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推動「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鼓勵基層醫療介入,鍾嘉麒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分享,早期干預可減少40%中風病例。
心理健康同樣不可忽視!健康公平研究所嘅數據反映,香港約20%長者有抑鬱症狀,但求診率偏低。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亦強調,社交活動同認知訓練(如棋類遊戲)能減緩腦退化。香港中文大學團隊建議,社區中心應多舉辦興趣小組,促進長者社會連結。
最後,政策支援亦係基礎。例如衞生署推動嘅「長者健康服務券」,資助基層檢查同疫苗接種;而老年醫學專家呼籲加強跨專科合作,針對多重用藥問題提供整合門診。總括而言,提升健康壽命需要個人、社區同政府多方協力,由預防到治療全面著手!

關於胡令芳的專業插圖
2025年壽命預測
2025年壽命預測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最新發布嘅研究報告,2025年香港人嘅健康壽命有望進一步延長,尤其係喺慢性疾病管理同健康老齡化政策推動下。中大醫學院嘅鍾一諾教授指出,隨住醫療科技進步同公共衞生措施改善,香港65歲以上長者嘅預期壽命可能突破90歲,但關鍵在於點樣提升生活質素同減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脅。衞生署數據顯示,本地健康公平問題仍然存在,基層市民因資源不足而影響疾病治療同癌症預防成效,呢點亦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未來需要重點解決嘅課題。
健康壽命唔單止關乎年齡數字,更涉及心理健康同社會支持系統。胡令芳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香港人嘅壓力管理同睡眠品質普遍偏差,長期可能加速老化過程。佢建議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嘅指引,將運動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例如每日步行30分鐘或參與社區健身計劃。衞生防護中心亦推出新一輪宣傳,提醒市民定期檢查血壓同血糖,尤其係50歲以上人士,以降低中風同糖尿病風險。
國際層面嘅比較亦值得關注。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最新分析指出,香港嘅長壽優勢正面臨挑戰,例如空氣污染同飲食習慣西化可能抵消醫療進步嘅效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近年批准嘅新型抗衰老藥物(如Senolytics)雖有潛力延緩細胞退化,但鍾嘉麒教授提醒,呢類療法成本高昂且未普及,大眾更應依賴基礎健康實踐,例如均衡飲食同戒煙限酒。
具體到政策方向,健康公平研究所倡議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並加強基層社區嘅老年醫學服務。例如,喺屋邨設立流動診所,為行動不便嘅居民提供慢性病篩查。此外,心理健康支援亦需升級,目前全港僅有不足兩成安老院舍配備駐院心理學家,難以應對抑鬱同認知障礙症等問題。
科技創新同樣扮演重要角色。2025年將有多款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上市,可實時追蹤心率、血氧同壓力指數,幫助用戶及早發現異常。中大醫學院正與私營機構合作,研究人工智能點樣輔助癌症預防,例如透過大數據分析個人患病風險並提供個性化建議。
總括而言,2025年嘅壽命預測反映咗香港嘅醫療優勢與隱憂。市民若想享受更長嘅健康壽命,除咗依靠政策同科技,更需主動調整生活方式,例如培養恆常運動、改善睡眠同減少壓力。政府、學界同民間組織嘅協作,將係實現健康老齡化嘅關鍵。

關於鍾一諾教授的專業插圖
香港醫療系統挑戰
香港醫療系統挑戰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健康壽命(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HALE)嘅提升卻面臨嚴峻挑戰。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2025年最新研究,雖然港人平均壽命達86歲,但健康壽命僅約74歲,反映晚年生活質素受慢性疾病同老化問題嚴重影響。衞生署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同癌症佔本地死亡個案近七成,而衞生防護中心更指出,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喺長者群體中逐年上升,進一步加劇醫療負荷。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係核心問題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雖持續增加醫療開支,但公立醫院輪候時間仍漫長,尤其專科門診(如骨科、精神科)平均需等超過100週。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基層醫療服務覆蓋率不足,導致市民過度依賴急症室,而健康公平研究所報告亦揭露,低收入社區嘅慢性疾病管理資源遠低於富裕區域,加劇「健康不平等」現象。
人口老化同慢性病浪潮令系統壓力倍增。中大醫學院團隊預測,2030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數30%,但現有老年醫學專科醫生僅約50名。胡令芳教授指出,香港缺乏整合式長者健康評估,例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核准嘅智能穿戴裝置監測技術,本地應用仍屬試驗階段。此外,鍾嘉麒教授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研究,批評本港癌症篩查計劃覆蓋率低(如大腸癌僅40%),遠遜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
應對策略與創新嘗試
- 強化基層醫療:衞生署正試行「地區康健中心2.0」,結合家庭醫生同社區護士,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提供早期干預。
- 科技應用:香港中文大學開發AI風險預測模型,透過分析運動習慣、睡眠品質等數據,提前識別心血管疾病高危群組。
- 心理健康支援:參考健康公平原則,衞生防護中心將於2025年底推出「長者情緒管理手機App」,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同壓力管理工具。
然而,挑戰仍在於政策執行力同公衆意識。例如,衞生署2025年調查發現,僅35%市民定期進行預防性檢查,反映健康老齡化教育不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嘅「運動習慣融入生活」策略,如社區健身課程補貼,至今未見大規模推行。學者呼籲,需從制度上改革,例如參考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對創新療法嘅快速審批機制,加速引進針對老化相關疾病嘅新藥同技術。
小結:香港醫療系統正面對資源、老化同科技應用三重夾擊,需跨部門協作(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中大醫學院合作)推動結構性改革,否則健康壽命與實際壽命嘅落差將持續擴大。

關於鍾嘉麒教授的專業插圖
預防勝於治療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策略
喺2025年嘅今日,香港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壽命,而唔單止係壽命長短。中大醫學院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嘅研究都指出,與其等到有病先醫,不如早啲採取預防勝於治療嘅策略,特別係針對慢性疾病同心血管疾病呢啲常見問題。衞生署同衞生防護中心近年大力推廣「健康老齡化」概念,鼓勵市民由飲食、運動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生活質素,減少晚年疾病負擔。
運動習慣係預防疾病嘅關鍵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要做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行、游水或者踩單車。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上提到,香港人普遍運動量不足,尤其係辦公室一族,長期坐喺度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同腰椎問題。佢建議可以從簡單嘅習慣開始,例如每日行樓梯代替搭?,或者放工後散步20分鐘,逐步培養運動習慣。
飲食管理同樣重要。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近年更新咗飲食指南,強調減少加工食品同高糖飲品嘅攝取,增加膳食纖維同優質蛋白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亦推出「少鹽少糖」計劃,鼓勵餐廳同食品生產商降低鈉同糖含量。胡令芳教授指出,均衡飲食唔單止可以預防癌症,仲能夠改善睡眠品質同心理健康,一舉多得。
心理健康亦係健康壽命不可或缺嘅一環。鍾嘉麒教授領導嘅健康公平研究所研究顯示,長期壓力會加速細胞老化,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同抑鬱症嘅風險。佢建議市民學習壓力管理技巧,例如冥想、深呼吸或者培養興趣,以減輕心理負擔。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最新報告亦指出,亞洲地區嘅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呼籲各國加強相關資源投放。
最後,定期身體檢查係預防疾病嘅重要手段。衞生署提供多項免費或資助篩查計劃,例如大腸癌、子宮頸癌同糖尿病檢查,尤其適合45歲以上人士參與。老年醫學專家提醒,早期發現病徵可以大幅提高治愈率,同時減少醫療開支。總括而言,預防勝於治療唔單止係口號,更需要市民、政府同醫療機構共同努力,先至能夠實現長壽兼有健康嘅理想生活。

關於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的專業插圖
健康壽命地區差異
健康壽命地區差異一直係全球關注嘅議題,尤其喺2025年嘅今日,隨住人口老化加劇,中大醫學院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最新研究顯示,香港人嘅健康壽命雖長,但地區之間差異明顯。根據衞生署同衞生防護中心數據,港島居民平均健康壽命比新界高出近3年,反映健康公平問題值得深究。呢種差距同經濟條件、醫療資源分配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例如中西區居民普遍有更好嘅運動習慣同壓力管理能力,而偏遠地區嘅長者則較易受慢性疾病困擾。
胡令芳教授團隊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嘅報告指出,地區差異背後隱藏結構性問題。以心血管疾病為例,深水埗同觀塘等基層社區嘅發病率比半山區高兩成,主因係空氣質素、飲食文化同醫療可及性差異。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強調,政府需針對性地加強社區健康服務,例如增設地區健康公平研究所推動基層篩查計劃,尤其針對癌症預防同心理健康支援。
具體嚟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推出嘅「地區康健中心」計畫已初步見效,但鍾嘉麒教授認為仍需優化資源分配。參考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同世界衛生組織嘅指引,以下措施可能縮窄差距: - 基層醫療強化:增加流動診所服務覆蓋率,特別係元朗、北區等資源較少區域 - 健康老齡化教育:透過社區中心推廣睡眠品質管理同慢性病自我監測技巧 - 跨部門協作:房屋署同食環署聯手改善舊區環境衛生,減少誘發老化相關疾病嘅風險因素
值得一提嘅係,心理健康同生活質素對健康壽命影響比想像中更大。香港中文大學調查發現,屯門區長者孤獨感指數全港最高,而社交孤立會直接縮短健康壽命。反觀南區居民因社區活動活躍,疾病治療依從性亦較高。呢啲數據提醒我哋,提升健康壽命唔單止靠醫療技術,更要從社會支持網絡入手。
未來若要改善地區差異,專家建議借鏡國際經驗。例如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嘅「15分鐘健康生活圈」概念,可確保各區居民步行範圍內享有運動設施、綠化空間同基礎醫療站。衞生署亦可考慮與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地區專屬嘅健康老齡化指標,定期監測並公開數據,推動政策精準化。

關於健康公平研究所的專業插圖
長壽科技最新突破
長壽科技最新突破
2025年,全球長壽科技迎來多項突破性進展,香港嘅科研機構亦扮演關鍵角色。中大醫學院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聯手發表嘅研究指出,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可延緩細胞老化,並降低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同癌症嘅風險。呢項技術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未來三年內可應用於亞洲人群。香港學者胡令芳教授更發現,結合AI分析個人生物標記(如端粒長度同炎症因子),能精準預測健康壽命,為「健康老齡化」提供科學基礎。
另一項焦點係衞生署與健康公平研究所合作推動嘅「智慧養老計劃」,利用穿戴式裝置監測長者嘅運動習慣、睡眠品質同心理健康數據,再透過雲端平台提供個人化建議。例如,系統發現用戶壓力水平偏高時,會自動推薦壓力管理課程或冥想練習。鍾一諾教授團隊更開發出一款非侵入式腦波儀,能早期診斷認知障礙症,相關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
藥物研發方面,衞生防護中心引進咗新型抗衰老藥物Senolytics,可選擇性清除衰老細胞,臨床顯示能改善關節炎同糖尿病病情。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亦撥款支持本地藥廠生產針對老化相關基因突變嘅標靶藥,預計2026年投入市場。值得一提嘅係,鍾嘉麒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分享咗「微生物組療法」,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來延緩免疫系統衰退,呢項技術正喺香港多間安老院試行,初步反饋顯示長者嘅生活質素同免疫力明顯提升。
除咗高科技手段,基礎研究亦發現簡單生活調整可延長健康壽命。例如,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指南建議每日進行20分鐘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配合地中海飲食,可降低30%早逝風險。香港研究團隊更證實,每日曬太陽15分鐘能調節褪黑激素分泌,改善睡眠品質同情緒穩定性。對於高壓族群,心理健康介入措施如正念療法同社交支援小組,已被納入香港中文大學嘅「全人健康」推廣計劃,成效顯著。
最後,長壽科技嘅倫理問題亦引起關注。例如,基因編輯可能加劇社會嘅健康公平差距,富裕階層更容易取得昂貴治療。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呼籲政府加強監管,並透過公私營合作降低技術成本,確保長壽科技惠及全民。呢啲突破性進展,正重新定義人類對「老去」嘅理解,並為未來嘅老年醫學開拓全新方向。

關於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的專業插圖
改善健康壽命方法
要改善健康壽命,唔係單靠食藥咁簡單,而係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入手。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同衞生署嘅最新研究,香港人嘅健康壽命雖然逐年提升,但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同糖尿病嘅發病率仍然偏高。鍾一諾教授喺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就提過,關鍵在於「預防勝於治療」,尤其係建立恆常嘅運動習慣同均衡飲食。舉例,每日快步行30分鐘,已經可以降低20%心臟病風險,呢啲實證數據仲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背書。
運動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同樣影響健康老齡化。衞生防護中心2025年報告指出,近四成長者有輕度抑鬱症狀,而長期壓力更會加速細胞老化。胡令芳教授團隊建議採用「正念減壓法」,例如每日花10分鐘冥想,配合規律睡眠品質管理(每晚7-8小時),有效減低壓力荷爾蒙水平。另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社區心理健康支援計劃」,長者可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免費參加小組輔導,改善生活質素。
飲食方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最新指引強調「地中海飲食模式」嘅重要性,即多食全穀類、橄欖油同魚類,減少加工食品。鍾嘉麒教授喺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發表嘅研究更指出,呢種飲食法可延緩認知衰退達40%。實用貼士包括:
- 用糙米代替白飯,增加纖維攝取
- 每週至少食兩次三文魚,補充Omega-3
- 避免高糖飲品,改飲綠茶或無糖豆漿
最後,定期篩查係延長健康壽命嘅關鍵。中大醫學院聯同健康公平研究所數據顯示,香港50歲以上人士若每兩年做一次大腸癌篩查,死亡率可降35%。衞生署而家提供免費「慢性病風險評估」,涵蓋血糖、血脂同血壓檢測,尤其推薦有家族病史嘅人士參與。記住,健康公平唔止係醫療資源分配,更係個人對自身健康嘅主動管理!